返回列表
20世纪30年代美国工人集体“躺平”:我们的一切都属于老板
发布时间:2024-03-22 来源:超级不锈钢

  你装了十六吨煤,又得到了什么/日子多过一天,账单多欠一笔/圣彼得哟,别再召唤了/我还没法走/我把魂儿都抵押给公司老板了。

  上面是一首歌的歌词,最早的演唱者是美国乡村歌手梅尔·崔维斯。这首歌的名字叫《十六吨》,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初,美国煤矿工人的悲惨遭遇——给老板打工,生不如死,却又不敢死,因自己的一切都是属于老板的。

  1931年初,大萧条席卷美国,大量工厂倒闭,底层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了。巴迪决定辍学,跟着父亲一起去赚钱,这在那个时代,是很常见的事情。巴迪的家离煤矿大约八英里,他们每天只能骑着一匹老马去煤矿。

  山区的冬天非常冷,但早上五点就要起床,洗漱吃饭后,6点出发,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才能回家。巴迪和父亲骑在一匹马上,很多次回到家,巴迪都要拿出锤子,把父亲的脚从马镫里敲出来——因为一天的工作让鞋子湿透了,天一冷就会冻在马镫上。

  脚被冻在马镫里,可能是一天中最无所谓的问题了。因为每天都要工作十六七个小时,而且根本不存在加班费。你还不能有什么抱怨,比如巴迪记得,当他们把最后一车煤推上来之后,还要按照老板的要求,把下面清洗整理干净才行。如果他们父子俩不愿意干,第二天早上就会有人取代他们。

  父子两人一天要装大约数十吨煤,一人能挣一块多钱。后来老板给巴迪换了一个工作,稍微“轻松”一些:他需要整整一天守在矿井中的通风门旁边,有煤车过来就帮忙开门,一直干到所有人都离开矿井,他才能走2.5英里回到矿井口,之后再走1英里到拴马的地方……

  如果你身边的人都很辛苦,你的辛苦也就变得“理所当然”了。到了1932年,市场依然很不景气,煤矿发不出工资,开始让工人一星期只工作两天。一周工作两天,意味着收入大幅度的降低。当时,老板欠每个工人大概20块钱,于是他提出要求,暂时停工两周——最近一段时间,工人必须在煤矿的商店里选购商品,把那20块钱抵消掉,才能继续工作。

  也就是说,那20块钱的工资不发了,让大家去商店里拿20块钱的商品。然而问题就在于,煤矿商店的东西,远高于市场价,很不划算。但是大家也没有很好的方法,商店是属于老板的,平时工作大家也领不到钱,只能拿到所谓的“代币”——这种“钱”只能在公司的商店消费。

  工人住的房子很简陋,都是直接用没加工的木材搭起来的,而且房子也是属于公司的。整个煤矿范围内的一切,都是公司的,员工的吃喝拉撒、生老病死,不能离开公司。所以很多人干着干着就会发现,欠债慢慢的变多,而且可预见的未来没有希望还清欠账。怎么办,只能“躺平”,否则你就选择离开,但找不到其他工作只能饿死。

  1932年底,巴迪离开了煤矿,因为他家还有个小农场。农场赚不到什么钱,而且种地养猪养牛很辛苦,不过至少饿不死了。农场里有土豆,有猪肉,还有青菜。但是,面粉、衣服、工具等等,还是需要花钱买的。但不管怎样,都比在煤矿舒服一些,至少不用把一切都交给老板了。

  玛丽·奥斯利跟随丈夫住在肯塔基州的一个煤矿,工人们只能住在企业来提供的房子里,使用公司发的“代币”。在那里,周围的水井全部被污染和破坏,工人只能花钱买公司的水。食物和家具,也必须从公司商店购买,价格是市面上的三倍。

  就算是再节衣缩食,也有一些预料不到的开销,比如药品。在煤矿工作易发生各种意外,当然也包括长期吸入煤灰导致的肺部疾病,工人不可避免地要去公司商店买药。很多时候,这笔钱只能从下个月的薪水中提前支出。

  老板并不反对预支“代币”,甚至乐于见到这样的一种情况。因为这样一来,工人只要在煤矿多工作一天,就会欠公司多一点钱,最后多到他们根本还不起,那就只能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老板了。

  玛丽·奥斯利的丈夫是负责煤矿爆破工作的,他干了没多久就发现,煤矿锅炉的通气阀有问题,随时有可能引发爆炸。但是,这一点老板根本不在意,夫妻俩意识到他们早晚死在这里,而且会一无所有,所以趁着没欠太多钱,想办法离开了煤矿,搬到俄克拉荷马州,希望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石油工厂中找到工作。

  亚伦·巴克姆住在西弗吉尼亚,他的父亲在煤矿工作了一辈子,最后死在了一个煤矿营地里。亚伦十三岁的时候,就已经辍学,到一家锯木厂工作。当时,锯木厂和旁边的煤矿联系紧密,煤矿所需的所有木材,都由锯木厂供应。

  十三岁的亚伦每天四点钟就要起床,爬上一辆大卡车,然后被运到十五英里以外的地方,开始砍伐木材。从凌晨5点天蒙蒙亮开始干活,一直到太阳落山才行——反正只要还能看见,就要工作。这样很晚才能回到住处,累到根本不想做所有的事情,因为第二天还没睡醒,就被叫起来,继续干活了。

  1929年之后,亚伦听说煤矿的工作更糟糕,很多时候一个星期只干一天活,收入少得可怜。但是工人们还要吃喝,只能预支工资在公司商店购买食物,这样就导致他们越欠越多,根本还不起清了。

  亚伦后来回忆说:“一些人连试都不试一下,似乎不管他们何时回去工作,还是欠着那么多钱……”每天只能浑浑噩噩地过日子,有工作就干一天,没有工作只能躺着。为啥不出去找别的工作?因为找不到啊,到处都是这样。就算换了一份工作,也不过是换了个老板欺压自己而已。

  亚伦·巴克姆回忆,当时找工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,不仅待遇很低,而且随时有可能被扣工资。比如给煤矿装车,装满两辆载重7吨的车,才能拿到一块钱。但是,公司的检查员在矿井口检查的时候,假如发现运煤车里混入了三块手掌大小的石头,你就拿不到钱了。

  从装车点到矿井口,至少几英里长的隧道,没有人了解什么会落到车上。但是,检查出来了石头,就要扣工资,这就是规矩。

  还有一次,亚伦的公司收到了大约4吨面粉,是红十字会专门送给工人的,都分装好了,一袋子24磅。这些本应该直接免费发给工人的,老板却全部放进了仓库,他说会发给所有人,但是大家必须干一天活才行。没有人敢提出质疑,因为就算你当时拿到了面粉,以后很可能再也没工作的机会了。

  有一个让人不敢相信的事实,亚伦回忆,当时的西弗吉尼亚底层黑人和白人相处十分融洽。大家都是穷人,没什么歧视也没什么矛盾。反而是公司,总想着让黑人和白人对立起来,因为只要在底层人民中制造出矛盾,他们就很难联合起来对抗资本家了。

  但是,那个时代的西弗吉尼亚州,穷人之间没有矛盾。比如,当时在煤矿工作的人,大约有一半是黑人,亚伦所在的社区教堂的牧师也是黑人。

  最近网上在讨论“躺平”的问题,实在有点搞笑。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,哪有那么多选择?有一份工作,能拿到工资养家糊口,已经很不容易,老板让加班,也没几个人敢反抗。累了一天回到家,还要做家务、辅导孩子功课,有多少时间好好休息一下?

  年轻人不想加班,睡个懒觉享受青春年华,就成了没有进取心,就成了罪恶的“躺平”,有点冤啊。如果努力工作就能提高报酬,加班都有加班费,不需要过多的担心年纪轻轻猝死,你看吧,大家都会在工作的时候生龙活虎。

  伊利诺伊州的爱德华·桑坦德回忆起大萧条,说:“大家都希望这一个国家能够重振旗鼓,重现往日的富足,这在大家心里是最重要的。”你看,虽然日子很苦,但当时的工人依然对未来怀有希望,毕竟,谁都想过好日子。

  研究一下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普通人生活,就会发现所谓的“躺平”就是个伪命题,因为很多人根本就没有选择。我们当然没有大萧条,而且经济还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中,赚钱的机会很多。所以,年轻人嘴里的“躺平”,更像是一种发泄压力的调侃——压力这么大,有多少人真有时间“躺平”?